根据《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关于新冠疫情应急管控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宣传身边党员和师生在疫情防控中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与崇高精神,国际法教工党支部于6月11日开展“讲述身边抗疫故事”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由姚莹同志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围绕这一主题各自分享了身边的抗疫故事。
何志鹏同志首先分享了自己身边的党员抗疫故事。他说:在我所生活的小区做核酸的时候,我经常会看到一个90级哲学系的学兄做志愿者。在和他聊天的时候,感觉到他对抗疫志愿工作投入很大,不仅在我所生活的小区做抗疫志愿者,而且在所在的单位也是志愿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是我所见到的认真投入的志愿者之一。
刘亚军同志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在学校封控期间的努力。她说:在保障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自己能够适时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带动学生在寝室进行运动,鼓励学生正视困难,调整好身心,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虽然疫情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磨砺自身,完善自我的难得机会。最后她说:这也是我身边无数同事们的抗疫日常。
周晓虹同志说:在抗疫期间,网格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网格有近500户居民,作为一个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她要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并逐一落实、向辖区内居民通报和解释防疫要求、招募志愿者并确定团队分工、组织日常的核酸检测、处理孕妇和老人的就医要求、采购和发放各户的生活物资(有时还包括婴儿和病患的特殊采购需求)、回应居民的各种疑问和诉求、疏导和化解居民们的不满和焦虑情绪……每天的工作任务极其琐碎繁重,几个星期内睡眠严重不足,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关键一环,正是她的尽职和坚守,使得我们网格安全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全网格零感染。
田洪鋆同志说:我身边生活着很多从事抗疫工作的同事和朋友,首先在疫情暴发初期,吉大开始封校,那就意味着有很多同事需要驻校从事日常的管理、运营和抗疫工作。有一位同事一直在鼎新楼工作了2个多月,克服很多生活困难,吃住都在办公室,负责协调全校的抗疫管理事务、分发物资、制定各种政策条例,经常工作到深夜。在驻校前几十天一直没有办法洗澡,换洗衣物也很受限,他们也有很多生病,但一直忍者病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到现在。还有没有驻校的同事,他们下沉到社区担任志愿者,帮助运送物资,核酸检测以及分发试剂盒。他们经常穿着白色的防护服,一天下来浑身湿透,手上的皮肤都会浸泡发白,他们的年级也不小了,志愿者工作对他们的经历和体力也都是挑战,他们一直坚持了40多天。
张艳梅同志讲述了身边的抗疫故事。晚饭后,张艳梅同志的女儿拿着笔记本下楼了。学校刚刚布置了科学作业——调查抗疫志愿者们最喜爱的食物。华灯初上,小区里一群有爱的“白墩墩”们仍在帐篷下有条不紊地协助着核酸检测点的工作。张艳梅同志的女儿生怕打扰到他们的工作,怯生生地走上前,跟一位党员志愿者叔叔打招呼,问叔叔现在想吃什么美食。面罩背后的叔叔微笑地告诉她想吃苹果。社区的党员同志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所管辖区里不知要走上多少来回,没时间吃饭是经常的事,挨家挨户核查健康码,随时随地宣传解释,始终奔波在社区的防疫一线上。张艳梅同志虽然不认识他们,但是他们在张艳梅同志心中都是英雄!
赵海乐同志在疫情期间,从同小区一位社区志愿者身上看到了党员同志的先锋带头作用。这位志愿者同志是吉林大学校部机关的一名行政人员,在疫情期间由于无法回校工作,就主动前往社区参与了志愿工作。由于他是一名男同志,因此经常被社区安排搬运团购蔬菜肉类等。因为团购到货时间非常随机,因此,他有时会在早上六七点钟给居民送肉送菜、或者晚上八九点钟趁着夜色分发生活物资。此外,在社区组织的核酸检测、分发抗原试剂工作当中,也经常看到他的身影。
谷向阳同志担任2022年度上半年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的博士论文答辩秘书,在答辩工作中,感受到来自本支部的答辩委员刘亚军、田洪鋆、赵海乐老师积极调整时间配合答辩外请专家时间,为疫情期间顺利完成答辩付出了辛苦劳动和做出了一定个人便利上的牺牲,通过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支持了整体的抗疫工作。
姚莹同志分享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身边党员抗疫故事。这位大白是一位来自吉林大学某学院的党员志愿者。在疫情最严重时期,志愿者人手严重不足,所以社区网格长每天都在微信群里征集志愿者,而每一次他都积极参与。我不知道他是谁,只是从微信头像判断他是吉大人。从组织社区居民团购蔬菜,到帮助将蔬菜配送到户;从协助楼层消杀,到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个身影有一个显著特征:白色防护服上写着“吉林大学”“党员”“赵”,这个身影也成为疫情期间让社区居民感到温暖和安心的身影之一。
最后,姚莹同志对本次主题党日活动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