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办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共克时艰 法苑芳华|吉大法学日新讲座成功举办 经济学院李晓教授精彩讲座
发布者:科研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3日 10:08     点击数:

2022年4月2日下午14点,在腾讯会议线上会议室,304.cam永利集团党史学习教育暨吉大法学日新系列讲座第七讲顺利举行。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A岗)、珠海市横琴新区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晓教授应邀为304.cam永利集团师生进行题为“时代巨变:从经济全球化走向地缘政治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304.cam永利集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办,304.cam永利集团院长何志鹏教授主持,法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讲座,全场气氛融洽,情绪高涨,讲座获得了上万的点赞。

(图为何志鹏教授主持发言)

(图为李晓教授进行讲座)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李晓教授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趋势,系统而深刻地剖析了当下世界的主要矛盾及其根源所在,为观察各种矛盾与冲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他认为目前全球化并没有终结,也不存在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美国要构建一个新的全球化体系、一个排除中国参与的全球化体系,从北约东扩、五眼联盟、亚太安全四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政治事件的展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世界格局正从经济全球化走向地缘政治化的脉络。

围绕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地缘化这个主题,李晓教授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问题一:怎么认识俄乌冲突

李晓教授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从微观的层面或者过于感性的立场去看待这场冲突,而是应该从整体的、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场俄乌冲突所反映出来的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它是苏联解体以后遗留下来的地缘政治矛盾及其演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能够让大家充分认识俄乌冲突,李晓教授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首先,俄乌冲突存在着很多具体的现实原因,比如北约不断东扩、乌克兰试图加入北约等,使得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感受到的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类似的政治矛盾与冲突可能是一连串的,俄乌冲突仅仅是这个系列冲突的一个反映。就其影响而言,俄罗斯出于国家安全压力而采取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及其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次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决定当代国际关系的规则是否会重返到一战前霍布斯提出的所谓“丛林法则”,尤其国际法体系和联合国体制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我们还须注意到,乌克兰及周边国家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大政治、经济板块交接、冲突的“关键点”。所以,这场冲突可能对欧亚大陆板块甚至世界格局的影响非常巨大。

其次,特别要注意在俄乌冲突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元体系的强大结构性权力及其警示,美国鼓动或挑起了俄乌冲突的过程与后果,格外值得中国警惕。此次欧美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的金融、经济制裁粉碎了之间存在的所谓“市场中立”或“市场中性”的假说,更让世界切实感受到美元体系所拥有的强大金融权力及巨大威力。它用令人惊愕的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美国认可的美元资产才可以是“美元资产”。这充分表明,美元体系为美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利用和操控的脆弱性,天然具有等级性的货币权力所产生的不对称相互依赖的脆弱性,远大于贸易领域相互依存的脆弱性,任何一个经济货币化的国家都可能成为货币权力打击的实际对象,面临着被系统性货币攻击或封杀的危险。

问题二:怎么认识全球化浪潮

首先,李晓教授提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跨越国界的贸易、投资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服务等经营活动的快速发展与规模扩张;二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日趋一体化,这既涉及市场运行的基本层面或交易层面的市场规则,如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产业链管理、资本市场运行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都要求参与者遵循相同的市场规则,也包括市场经济体制或模式,并因此受到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李晓教授特别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收获满满,但我们却往往容易忽略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经济的逻辑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政治逻辑却是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斗争,国家行为中不止有经济逻辑、还有政治逻辑,而且政治逻辑强于经济逻辑。当经济全球化的盛宴正在高潮之时,所有人都要欢呼的时刻,美国却想要拿走中国人的酒杯。

李晓教授对普遍存在的“经济全球化”的四个幻想进行了反思,纠正了同学们对于世界和国际关系的基本认知:

一是把经济全球化当作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忽视其他领域诸如社会、文化或政治等方面的全球交流、发展,或者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全球化。这种认知忽视了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过程,它首先是政治决策的结果,其次是受到政治理念、意愿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制约或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过程,而非单纯的经济过程。

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主导力量可以摆脱一切国家的控制与影响,认为全球化发展使得国家的地位与作用遭到严重削弱,民族国家很大程度上成为服务于全球资本的地方性机构。这种“全球化幻想”的问题在于,它只关注全球化对国家力量的冲击或削弱,没有看到政治国家仍有技术能力、政治意愿及政治选择来影响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资本的流动只有取得了资本输出国政府的允许,它才能够被转移到纳税避风港和海外金融中心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正是英美等国主张放松政府管制的政治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经济考量,也是一项政治选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谈判重新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市场规则来吸引或迫使跨国公司产业链回归或转移,美国依据国内法通过经济制裁等手段对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进行长臂管辖等等,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所谓“去国家化”的“全球化幻想”是多么的天真和有害。

三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式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推广的过程,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统一并主导世界的市场经济模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美国文明具有封闭性的特征,美国文明的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源于其自身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同样也源于其文化因素,美国无法像欧洲各国那样承认并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价值,承认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因而,当那些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欧洲至上”的观念早已一去不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已进入“后启蒙文化”之时,美国仍旧与世隔绝并坚守着传统的启蒙纲领,并将其作为一种现行的政治信仰。如果我们还将经济全球化视为一个将自由市场经济推广到全球的过程,那么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将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经济治理困境。

四是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像达尔文主义那样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一直持续发展下去的线性过程。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掩盖了大国之间关于全球化的重大分歧乃至对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选择,经济的逻辑是其基本动力,政治的逻辑是其方向盘。

问题三中国应当如何进行应对

李晓教授认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居于第四位,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看,仍然属于一种“初级货币”。货币与贸易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它更是金字塔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顶级货币是赢家通吃的。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为了避免货币国际化进程和资本项目开放过程对国内体制可能造成的冲击,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采取了重外而不重内的发展路径。但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调整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任,尤其是为了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崛起,不仅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换,还必须在金融发展方面做出巨大的突破。因为近代大国发展、崛起的经验教训证明,金融发展落后不仅会阻碍工业化进程,更将无法支撑国家的可持续崛起。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货币地位是市场自发搜寻的结果。政府在本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应该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则与制度建设,针对金融市场的环境、法治建设等领域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以改革促开放”的重要历史关头。

李晓教授同时提出我们要把握四点启示:

第一,美国完全有可能把“领土空间挤压”加“金融空间封杀”的战略模式克隆于东亚地区,通过挑动台海局势、钓鱼岛问题以及所谓南海问题的升级甚至制造局部小规模冲突,达到既分享经济收益又遏制中国发展的多重目的。

第二,把握地缘政治冲突的重要特征,从应对大国博弈的长远角度看,如果俄乌冲突加剧或者持续下去的话,中国在选边站队上会越来越艰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同欧洲的关系,尤其是促进欧洲与俄罗斯的和解,对于打破美国利用同盟国和意识形态搅起的“新冷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在一个仍以主权国家对权力的追求作为发展动力的世界上,和平只能通过两种方法维持,一方面是以国际舞台上权力的均衡、另一方面是以国际道德、国际法的形式对权力进行规范性约束。

第四,努力避免陷入挑战国陷阱,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挑战国陷阱”主要体现在面对在位霸权的全方位遏制、打压时,挑战国不得不通过集中资源的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予以应对,进而忽视、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最终导致国家崛起进程的中断。

最后,何志鹏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李晓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论证精辟,引人深思,不但为法学院同学们提供了诸多专业的思考,而且还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使我们不会轻易迷惑于喧嚣,张皇于变革。

友情链接 LINKS

 版权所有:304.cam永利集团 - 博中国际娱bz95533 2018 ©    联系电话:0431-8516601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东荣大厦